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,“創新”一詞高頻出現。其中提到,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,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,加強長期穩定支持。
“基礎研究是新發現的根本,這些年我們也一直在思考,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我們該做哪些工作來推動科技的進步?!比珖f委員、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。
宋純鵬從手機中調出一張照片?!斑@是在河南大學抗逆改良中心高通量作物表型平臺的人工氣候室,畫面里一排排挺拔的小麥和低矮的節節麥交叉分布,這是我們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——突破小麥D基因組改良瓶頸?!彼渭凒i解釋道,節節麥是禾本科山羊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,有著超強的繁殖和適應能力,被看作頑劣難除的雜草,但它也是六倍體小麥D亞基因組的野生祖先種。
“小麥的基因非?!F’,這種特性讓小麥在馴化過程中丟失了一些其他優良品性,比如抗病、抗蟲、抗逆性。而節節麥攜帶的基因很可能有某種抗逆性狀?!彼渭凒i說,經過研究,他們已經完成了代表性節節麥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圖譜,構建了節節麥基因組和表型組數據庫,結合遠緣雜交和快速漸滲方法,實現了節節麥99%以上遺傳多樣性向普通小麥的轉移等,為實現小麥D基因組“從頭馴化”奠定了系統的方法學和遺傳材料基礎。
“我們河南有一批優秀的育種家,整體來講,小麥產生了很多優良的品種?!钡渭凒i表示,基礎研究的最大優勢在于拓展優質資源,能夠把一些野生資源導入小麥研究中,在產量、品質等方面,為未來的小麥育種提供更多、更好的優質材料。
“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,我們希望可以從源頭為未來小麥育種提供更大的科技支撐和材料、品系等資源體系,這是我們正在做和堅持做的事情?!彼渭凒i說。
?。▉碓矗菏≌f融媒體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