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要復興,鄉村必振興。近年來,我省持續加快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,推動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,智慧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,鄉村振興扎實推進。但與發達地區相比,我省智慧農業發展還存在基礎設施薄弱、配套機制不完善、資金投入不足、智慧農業標準體系不成熟等問題。
為此,建議:
一、多方發力,推進智慧農業應用基礎設施建設
大力推進農村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工作,推動農村地區無線和光纖網絡深度覆蓋能力提升。加大5G基站的建設力度,尤其要加強高標準農田附近5G網絡的覆蓋密度,開展無線網絡擴容優化,全方位提升網絡質量。持續加大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,有力推動5G網絡在農田建設項目上的推廣應用,完善農田水利智慧化設施,全方位提升農田灌溉條件。加強農田防洪排澇智慧化建設,構建防汛預報預警體系,筑牢安全防線。加快引導規范農村土地流轉,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土地流轉激勵機制。同時,電力部門要做好農村電網的改造升級,交通和林業部門要加大田間道路的硬化和綠化,更好地為智慧農業項目建設做好基礎服務。
二、協同創新,加強智慧農業發展配套機制建設
鼓勵省內外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機構合作,打造“農工合作”的產學研合作平臺,開展智慧農業裝備研發和關鍵技術攻關,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。支持省內涉農高校成立智慧農業研究院,設立智慧農業專業學科,培養專業型、創新型智慧農業復合人才。創建智慧農業產業集聚區或“農創園”,支持有資金、有技術、有需求的企業、科研團隊或精英人才到集聚區或“農創園”創新、創業,打造智慧農業產業發展“農谷”,加快推進我省農業工業化進程。成立河南省智慧農業產業發展聯盟,搭建交流平臺,開展智慧農業經驗交流、觀摩學習和創業大賽,促進行業之間信息融合、項目合作、經驗共享,提升我省農業智能化水平。最終,形成由政府主導、社會支持、校企聯動、農業生產者參與的智慧農業應用發展模式,推動我省智慧農業產業快速、健康發展。
三、資金保障,加大智慧農業建設投入力度
創新財政支持方式,增強財政支持智慧農業發展的主動性和精準性。設立數字農業發展專項資金,著力推進數字農業標準化建設。落實好數字農業發展獎補機制,重點對有一定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技術基礎,且成長性好、輻射范圍大、服務能力強,可復制、可示范的智慧農業項目進行補貼。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的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,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,帶動金融資本、社會資本、產業資本向智慧農業聚集,有效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。加強績效管理,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,為不斷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提供堅實財力保障。
四、規范發展,完善智慧農業統一標準體系
加大制定智慧農業標準相關領域科研力度,支持有關單位建立健全智慧農業統一標準體系,重點包括農業數據和信息化、智慧農業設施建設、智慧農業裝備研發、智慧農業生產管理、農產品安全溯源等方面的相關標準。鼓勵行業領軍企業分享先進經驗和技術,為制定智慧農業標準提供科學依據。要注重標準化體系的科學性、前瞻性和可操作性,積極推動標準實施,充分發揮標準體系對智慧農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,提升農業綜合效益,為加快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標準力量。
?